今天给各位分享教育部考研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教育部考研国家线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2月7日,教育部发布了2023考研“借考新政”。该政策规定,对于当前仍滞留在报考点所在地以外省份且返回报考点确有困难的考生,可在12月8日至10日提交借考申请,审核通过后,考生即可在当前所在地参加考试。同时,教育部要求各省也要做好省域内借考事宜的安排。
这就意味着,考生可以就近选择考场参加考试,而不必非要赶到原来报考的考点。此举将为2023年研究生招生考试扫平“口罩封控”这一最大的阻碍。
此前,网上有不少声音表示受疫情影响,今年的国考已经推迟,所以考研也可能会出现延期。而这一政策的落地,从侧面表明了教育部的态度:今年的研究生考试不会推迟,仍会按原定时间推进。
考研能够如期举行,根本原因当然是“口罩”防控取得重大成效,“防疫二十条”“新十条”放宽了防疫要求,对于非涉疫学校,都已经要求开展正常的线下教学活动了。所以考研也没必要推迟。
此外,就业大局和延迟带给考生的焦虑,也是不宜延期的重要因素。
2023年大学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就业面临历史最强压力。而考研升学能够吸纳相当一部分的应届毕业生,这就等于解决了这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考研需要经历笔试、面试等多轮过程,一旦笔试推迟,势必影响录取进程,一旦毕业生都离校了考研录取都还没结束,这个影响就很大。因为很多人如果没考上,就会早做安排,反而是推迟会带来更大的不利影响。
这与国考情况有很大不同。国考一共就招录3万多人,应届生还不到2万人,而考研录取百万人,二者完全不在同一体量上。
同时,推迟还会给备考的考生带来更多的焦虑。有考生说,一了百了才是最好的安排,根本不存在延迟可以带来更多的备考时间。
所以,教育部坚定如期考研,是最好的安排。
教育部:今年考研要实现如期考试应考尽考,目前患上新冠病毒当然是能够参加考试的,但有可能按照相应情况区分考场考试,我们不必太过担心没有资格考试。
一、教育部:今年考研要实现如期考试应考尽考
目前不少地方对于新冠病毒的管控可以说是越来越科学,按照教育部最新公告,今年的考研要如期进行,这也就意味着考生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想来考就可以考,但是有可能得根据相应的状况做出相应的区分。目前的这种导向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不少的人还是担心患上新冠病毒而没有办法参加考试,下面我们就对这种情况进行一个简要说明,并且让许多考生都不再担心。
二、阳了当然能考试:已经设置了特定的考场
其实目前就算患上了新冠病毒并且扬了都是能够考试的,按照部分地区的相关规定,我们可以发现部分地区考场已经设置了阳性患者的特殊考场,这也就意味着阴性的可以跟阴性的在同一间考场,而阳性的可则是可以跟阳性的在同一间考场。在对考生进行区分以后,不管是否患上新冠病毒,最终都能够实现自己考试的目的,这也算是目前疫情放开的一个好处。
三、目前许多考试应该会重新开考
按照目前的趋势来看,我们许多人对于新冠病毒的认识正在发生变化,从恐惧到接受到进行相应的治疗,这也就意味着新冠病毒常态化是一个渐进过程,同时也会导致许多事情发生相应变化。此前由于疫情防控导致许多考试都有了相应的延期以及停考,但是随着对于新冠病毒的科学化对待,许多考试应该会重新开考,对于广大考生来说是一个好事。
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初试的考试时间,考试时间定为2022年12月24日至25日,且于此同时也公布了2023年考研人数,据了解,2023年考研人数将达到520万人,且这也是保守的估计,
近几年考研人数在逐渐增多,从下图就可以看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可与此同时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尤其近几年,有不少大学毕业生为就业发愁大学生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因此有不少准大学生就会提前做好相应的规划和安排,如:考研,且现如今考研成为了很多学生和就业人员的首选。
全国报考人数为474万。2023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仅比2022年增长17万人,和2022年增长21%的增幅相比,增长率大幅下滑。
教育部2022年7月下旬-8月中旬给人大下达23年考研招生计划。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7月下旬-8月中旬,教育部制订并下达23年考研招生计划。
2022年《考研》报考条件?考研报名条件要求不是很多,通常本科毕业生大四就可以直接报考,包括成人高考、自学考试考试毕业本科生都可以,往届本科毕业生也可以正常报考;但是专科毕业生需要毕业满2年,达到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后才能报考;同时硕士、博士也可以考,但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以下是教育部发布的研究生具体报名条件,摘自《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供大家参考:
第十五条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四)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具体期限由招生单位规定)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第十六条报名参加以下专业学位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报名参加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第十五条中的各项要求。
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不得报考)。
(二)报名参加法律(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第十五条中的各项要求。
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以及获得法学第二学士学位的人员可以报考)。
(三)报名参加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硕士中的工程管理[代码为125601]和项目管理[代码为125602]、旅游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第十五条中第(一)、(二)、(三)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符合招生单位相关学业要求,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关考试招生政策同时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教研〔2016〕2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报名参加单独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第十五条中第(一)、(二)、(三)各项的要求。
(二)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学历后连续工作4年以上,业务优秀,已经发表过研究论文(技术报告)或者已经成为业务骨干,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回原单位定向就业的在职人员;或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工作2年以上,业务优秀,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回原单位定向就业的在职人员。
招生单位不得按单位、行业、地域等限定单独考试生源范围,也不得设置其他歧视性报考条件。
第十八条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考生,须在国家规定时间内登录“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网址:)填报志愿并参加复试。截止规定日期仍未落实接收单位的推免生不再保留推免资格。已被招生单位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当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否则取消其推免录取资格。
推免生推荐和接收办法由推荐学校和接收单位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制定并公布。所有推免生均享有依据招生政策自主选择报考招生单位和专业的权利,推荐学校所有推免名额(除有特殊政策要求的专项计划外),均可向其他招生单位推荐。凡按规定可接受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的学科(类别)、专业(领域)均可接收推免生,但不得只接收推免生。
其他符合免初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条件(如在部队荣立二等功等)的人员,应在国家规定的全国统考报名时间内登录“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报名。
第十九条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所有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进行网上报名,并在网上确认网报信息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同时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省级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应统筹考虑考生规模、优质服务、严格管理、疫情防控等因素,安排充足的考试服务资源,合理设置报考点。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单独考试考生应选择招生单位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其他考生(含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等专业学位考生)应选择工作所在地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相关具体要求由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因地制宜、合理确定)。
网上报名技术服务工作由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原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网上确认由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负责组织相关报考点进行。
报考点工作人员发现有考生伪造证件时,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关于教育部考研和教育部考研国家线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内容来源于网络回答聚合,意为学子提供问答帮助,如有错误回答以及广告,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处理)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学生投稿,如有侵权或对本站有任何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联系邮箱(1296178999@qq.com)反馈。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本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标签: 教育部考研 上一篇:2022考研政治(2022考研政治时政热点) 下一篇:研究生留学(研究生留学中介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