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西南医科大学生理学教学大纲发布。给需要的人看看吧。
一、课程介绍
生理学是医学的重要基础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过程和机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医疗卫生工作的实践奠定必要的基础。在生理学教学中,学生应注重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培养。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独立工作能力和基本技能。实验也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二,教学组织和方法
1.教学采用“带着问题学习”的方法,案例讨论与讲课相结合;动物实验、教学视频、教学相结合。
2.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实验设计、自学等教学方法。
注: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理解三个层次。教学内容对应教学要求,统一标注(粗体部分为要求掌握的内容,“”部分为要求熟悉的内容,理解内容不标注)。
靠前章导言
[目的要求]
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熟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法和特点,以及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原理。掌握生理学、内环境与稳态、反馈、正反馈、负反馈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生理学的基本内容
生理学的概念,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人体生理学发展简史,生理学实验对生理学理论研究的意义。
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3.内部环境和稳态
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和作用。
4.身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人体功能活动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我调节的概念及其在体内的主要功能和特点。控制系统,生理功能的前馈和反馈控制原理,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和意义。
[计划时间] 2小时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
了解细胞膜和骨骼肌的基本结构,肌肉收缩的外在表现,影响肌肉收缩效率的因素。熟悉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以及肌肉收缩的肌丝滑动理论。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兴奋在神经-肌肉连接处的传递,兴奋与收缩的耦合。
[主要内容]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膜结构、物质跨膜转运概述。
2.细胞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
3.肌肉细胞收缩
神经-肌肉连接处的兴奋传递,骨骼肌微结构,肌肉收缩机制,兴奋-收缩耦合,影响肌肉收缩效率的因素。
[计划时间] 5小时
第三章血液
[目的要求]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血细胞的功能,以及输血和血型鉴定的生物学意义。熟悉血容量、血液在内环境中的位置和作用、抗凝和纤溶系统。掌握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浆渗透压),生理止血和凝血的过程和机制,抗凝的物质和作用机制。
[主要内容]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血液成分,血量,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细胞的功能
造血的部位和一般过程,红细胞生理学,白细胞生理学和血小板生理学。
生理止血
生理止血过程,血液凝固,抗凝物质及作用机制,并阻止血栓溶解。
血型和输血
血型与红细胞凝集;红细胞血型;输血原理
[计划时间] 2小时
第四章血液循环
[目的要求]
了解心肌的结构、心电图的意义、心脏储备、各种血管的功能特点、动脉脉搏、局部血流调节、动脉血压的短期和长期调节、肺循环和脑循环。熟悉心室肌、窦房结和浦肯野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及其形成机制,影响静脉回流血容量和冠状动脉循环的因素。掌握心肌电生理特征及影响因素、心脏泵血过程及功能评价、心输出量及影响因素、动脉血压形成及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组织液生成及回流机制及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主要内容]
心脏生理学
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心室肌),自主神经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机制(浦肯野细胞和窦房结P细胞)。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心肌的兴奋性(心肌在一个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有效不应期)及其影响因素,心肌自律性(正常起搏点),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心肌的传导性和心脏内的兴奋性,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心电图的意义。
心动周期的概念,泵血的机制和过程(左心室每一期的射血和充盈过程,心房压力的变化,房室在泵血中的作用)。心音及其成因。泵功能(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射血分数、心脏功)、泵功能储备、心脏储备的评价有哪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异速自我调节、等长自我调节、心肌收缩性)。
血管生理学
各种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血压。
动脉血压(形成机制、正常值、影响因素)。动脉脉搏的形成和传播。
静脉血压(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及其影响因素。静脉复律血容量及其影响因素。
微循环组成,毛细血管血压,血液与组织液的物质交换。
组织液反流的机制、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淋巴的形成和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淋巴回流的生理意义。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反射、心肺受体引起的心血管反射、躯体受体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和其他内脏受体引起的心血管反射。脑缺血反应。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内皮素、内皮舒张因子、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前列腺素、阿片肽、心钠素、组胺等。).局部血流调节(肌原理论、局部代谢物理论)。
动脉血压的短期和长期调节。
器官循环
冠状动脉循环(解剖特征、血流特征、血流调节)。肺循环(生理特征,血流调节)。脑循环(生理特性、血流调节、脑脊液产生和吸收、血-脑脊液屏障、血-脑屏障)。
[计划时间] 9小时
第五章呼吸
[目的要求]
了解呼吸的含义和各个环节的基本过程,顺应性和具体顺应性,呼吸中枢和呼吸节律的产生。熟悉肺活量、肺活量和肺通气量,以及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掌握肺通气原理、肺泡通气原理、肺通气原理、呼吸活动的体液调节。
[主要内容]
肺通气
呼吸的意义,呼吸的三个环节(外呼吸、输气、内呼吸)。肺通气的原动力,腹胸呼吸,平静用力呼吸。肺内压力的变化、形成机制、胸内负压的变化及其生理意义。
肺弹性阻力与顺应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组成、功能、生理意义及临床意义。胸部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气道阻力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粘性阻力,呼吸时气道阻力的变化。
肺容积(潮气量、辅助吸气量、辅助呼气量、剩余量)、肺容积(深吸气量、功能剩余量、肺活量、总肺容积)、肺通气量、最大自主通气量、通气量储存百分比、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及其影响因素、呼吸功。
肺通气和组织通气
气体扩散,肺泡、血液和组织液中气体的分压。肺通气和组织通气的过程,影响肺通气和组织通气的因素(分子量、溶解度、气体交换面积、温度、通气/血流比),肺扩散能力。
血液中气体的运输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转运形式、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氧离解曲线的特征及各段的意义、氧离解曲线的影响因素、CO2离解曲线及影响因素。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中枢(脊髓、低脑干、高脑),形成呼吸节律。化学因素对呼吸活动的调节(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敏感区的位置和特点,血液CO2、H+、O2浓度变化对呼吸活动的影响及其机制)。陈氏呼吸、博伊特呼吸和呼吸暂停的机制及意义。肺牵张反射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肌本体感受器反射、咳嗽反射、打喷嚏反射和视乳头旁细胞反射。
[计划时间] 5小时
第六章消化吸收
[目的要求]
了解消化道消化吸收食物的基本过程,以及神经和激素对消化腺分泌和消化管运动的调节。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电活动,盐酸分泌的机制,胃液、胰液、胆汁分泌的调节,胃肠运动的形式和功能,排便反射。掌握消化吸收的概念,胃肠激素,胃和小肠的化学消化,胃和小肠的特征性运动,小肠的吸收功能。
[主要内容]
消化系统概述和神经体液调节
消化(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征和电生理特征(静息电位、基本电节律、动作电位及其关系)。消化系统的神经支配(外神经和腹内神经丛)。胃肠激素和脑肠肽的概念,主要胃肠激素及其作用。
消化
唾液的性质、组成和功能,以及唾液分泌的调节。咀嚼运动、吞咽及其过程、食管蠕动、食管和胃括约肌功能的意义。呕吐反射。
胃液的性质、主要成分和功能以及盐酸分泌的机制,胃液分泌的调节,胃粘膜的保护,胃运动的形式和功能,胃的排出空及其控制。
胰液的性质、组成和功能,以及胰液分泌的调节。
胆汁的性质、组成和功能,以及胆汁分泌和排泄的调节。小肠液中肠激活酶的作用。小肠的运动形式和功能。
排便反射的基本过程。
吸收或同化
淀粉、蛋白质脂肪、水和Na+的吸收部位、吸收机制、吸收途径和机理。
[计划时间] 5小时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目的要求]
了解能量代谢的概况,体温的正常变化和测定方法,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熟悉保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掌握测量能量代谢的几个基本概念,体温,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
[主要内容]
能量代谢
能量的来源,新陈代谢过程中能量的释放、储存、转化和利用。食物热价、氧气热价、呼吸商、非蛋白呼吸商的概念。间接量热法原理。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的概念、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温度
体温的概念。自主性体温调节,产热和散热平衡,主要产热器官和影响产热的因素。散热的主要部分,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蒸发)。汗液的组成特点,汗腺的神经支配和分泌调节。体温调节控制系统,下丘脑整合。相对稳定体温的负反馈调节机制,体温设定点。
[计划时间] 2小时
第八章尿液的产生和排出
[目的要求]
了解肾脏排泄在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肾功能的研究方法以及血浆清除率的概念和意义。熟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过程,尿液浓缩和稀释,尿液排出。掌握排泄的概念和途径,尿液产生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主要内容]
排泄的概念和方式,尿液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尿液产生的过程
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小球滤过率,滤过率。钠离子、氯离子、水、碳酸氢盐、钾离子和葡萄糖重吸收的位置、机制和特点。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K+、H+、NH3、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形成,肾髓质渗透梯度与尿液浓度和稀释度的关系,小而直的血管在维持肾髓质渗透梯度中的作用。渗透性利尿的概念和机制。
尿液产生的调节
肾内自我调节。神经调节。抗利尿激素(合成部位、功能、分泌和释放调节、水利尿及机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醛固酮的功能、分泌调节)、心钠素。
血浆清除率的概念和意义。
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反射。
[计划时间] 6小时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目的要求]
了解主要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熟悉视锥细胞的色觉和色觉理论,掌握光声感知原理,以及内耳前庭器官的适当刺激和功能。
[主要内容]
感觉器官和感受器
受体和感觉器官的概念,受体的分类和一般生理特征(受体的适宜刺激、转导、编码和适应)。
眼睛的视觉功能
视觉产生的基本过程,眼睛和简化眼睛的屈光系统,眼睛的调节(远近点、瞳孔近反射和瞳孔光反射的概念),眼睛的异常屈光力。
视网膜的结构和感光转导功能(两种感光转导系统的概念和功能特点),视杆细胞外节的超微结构,视紫红质的光化学特性和代谢,视杆细胞光-电转换感光细胞电位的产生机制。视锥细胞与色觉,色觉理论。视网膜的信息处理。暗适应与光适应、视野、视敏度、余像与融合现象、双眼视觉与主观视觉。
耳朵的听觉功能
人耳的听觉阈值、听觉范围和声强的表达方法,听觉产生的基本过程,外耳的传声功能,中耳的传声增压效应,咽鼓管功能,声音的空气传导和骨骼传导。
耳蜗结构,基底膜振动与科尔蒂器官转导,行波理论。耳蜗生物电现象,耳蜗麦克风电位,听神经动作电位。
前庭器官的平衡功能
内耳前庭器官的组成、适宜刺激和功能。前庭反应。
其他感觉器官的功能
嗅觉和味觉感受器。其他受体的功能。
[计划时间] 3小时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目的要求]
了解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基础,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和免疫的调节,诱发电位,大脑的高级功能。熟悉反射弧中央部位兴奋扩散的特点,大脑皮层的感觉功能,脑干对肌肉张力的调节,脑电图,觉醒和睡眠。掌握突触传递的机制和特点,神经递质的分类、分布、功能和受体,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和痛觉,脊髓对肌肉张力和姿势的调节,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主要内容]
突触生理学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
突触的概念、分类、基本结构、传递过程、机制和特征。非突触化学转移,电突触。
神经递质和受体的分类、分布和功能。
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中枢神经元、局部回路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的接触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点,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支抑制和返回抑制)的分类和作用,突触前抑制和中枢易化。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感觉传导通道、感觉的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躯体感觉、内脏痛的特点以及受累痛和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
神经系统对运动和姿势的调节
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脊髓休克,拉伸反射的概念、分类、功能和产生过程,肌梭和高尔基腱器官。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脑干调节肌肉张力,调节大脑皮层和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调节小脑的功能。
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内脏活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和功能。脊髓、下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本能行为和情绪活动的神经基础,刺激行为和成瘾的动机。
大脑的高级功能
脑电图的波形、形成机制及意义,脑电图的皮层诱发电位。觉醒的分类和维持,睡眠的阶段、特点和意义。学习形式,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记忆形式和过程,遗忘,学习和记忆机制。大脑皮层的一侧优势和语言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和免疫的调节以及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计划时间] 8小时
第二章XI内分泌学
[目的要求]
了解内分泌系统在调节主要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激素的分类、特征和机制,以及细胞跨膜信号转导。熟悉激素分泌的调节(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胰岛素)。掌握激素的概念,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功能关系,下丘脑调节肽的概念和功能,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和胰岛素的生理功能。
[主要内容]
激素的概念、分类、特征、转运方式、作用机制和分泌调节。细胞信号的跨膜转导。
下丘脑和垂体系统
下丘脑与腺垂体、下丘脑调节肽的功能关系。腺垂体分泌的激素,生长激素的生理功能及分泌调节。神经垂体:加压素和催产素的来源。
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储存、释放、运输、代谢和生理功能,以及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
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维生素D3的生物学效应。
糖皮质激素的生理功能和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胰岛素的生理功能和分泌调节。
松果体和胸腺的内分泌功能,前列腺素的功能。
[计划时间] 4小时
第十二章复制
[目的要求]
了解生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熟悉月经周期、卵巢功能及其调节。掌握性腺的主要内分泌功能(性激素的生理功能)。
[主要内容]
繁殖的基本过程。
睾丸及其功能调节,雄激素的生理功能。
卵巢的功能和调节,雌孕激素的生理功能。
月经周期与下丘脑-垂体-卵巢的关系。
怀孕和分娩。
《医学生理学》教材,第三版,关/柳传勇,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
来源:西南医科大学教务处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学生投稿,如有侵权或对本站有任何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联系邮箱(1296178999@qq.com)反馈。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本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标签: 专升本四川专升本 上一篇:安徽建筑大学2018年专升本计算机考试大纲 下一篇:2019年西南医科大学专升本大学英语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