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专升本中医专业需要考中医综合科目。今天乐贞教育为中医专业考生编辑了云南专升本中医综合考试大纲。我们来看看考试大纲的内容。
中医综合考试是根据专科教学实际和本科生继续学习的基本要求制定的。主要内容是《基础中医》、《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中的主要内容。主要考核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概述
《基础中医》课程属于中医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本课程中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气血、津液、经络、体质)、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疾病的诊断和预防(病因、病机、四诊)
中医是研究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是中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中医专业的必修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中医工作打下基础。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种理论两部分。总结分为四章,主要包括历代主要本草著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中药的起源、收集和加工,中药的表现和应用。每个理论分为21章,涉及390种药物。其中,掌握136种药物,熟悉112种药物,已知142种药物。还要求掌握同类药物疗效和适应症的异同(详见各章具体要求)。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疾病,以中医为主要治疗手段的临床学科。它以中医早期的各种课程为基础,阐述了属于内科的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规律,系统地反映了中医的辨证论治特点,所以它也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一门必须学好的临床主干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应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正确诊断和治疗中医内科学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
(1)知识目标:1、明确掌握中医常见病、多发病的定义和临床特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鉴别;各证型的症状表现、病机、治疗及适应症。2.熟悉中医内科疾病和现代医学内科对应疾病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1、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正确诊断,进行辨证分析,拟定治疗方法,选择主治代表方剂,根据临床变化加减用药。2.掌握中医内科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的书写。
二、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答题的考试方式。
满分:150分(单科成绩)。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三、试题难度分布
容易题占50%左右
中考占30%左右
难题占20%左右
四、题型及题型分数的分布
选择题(A型题40分,B型题20分)
60分,约占40%
选择题(D型题20分,X型题10分)
30分,约占20%
填写空和简答题(15分空和20分简答题)
35分,约占23%
综合题25分,占17%左右
动词 (verb的缩写)含量比例
掌握内容占50%左右
熟悉的内容约占35%
理解内容占15%左右
不及物动词参考教科书
1.张登本主编:《中医基础》(乐贞第二版)(乐贞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版。
2.高,主编:《中医》(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版。
3.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出版社,2007年。
4.,颜主编:《实用中医内科学》(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月。
七、考试内容和要求
中医基础
中医基础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将系统地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知识,从而为学习其他中医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中医基本哲学理论,即阴阳五行学说。
2.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如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四诊、防治原则、辨证分型等。
3.了解中医发展史。
二、能力目标
1.这门课不仅是中医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主干课,所以要充分认识这门课的重要性。
2.掌握中医认识和预防疾病的思路。
3.掌握运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医学问题,掌握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主要病理表现,掌握疾病的基本病因病机和防治原则。
4.熟记中医基本概念的确切含义、中医基础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的具体内容,深入理解其原理,做到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增强应用和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能力。
靠前章是情绪理论
1.掌握中医特色。
2.熟悉中医的特点和主要思维方法。
3.了解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中的代表性著作,代表医师。
第二章是中医的哲学基础
1.气的一元论
1.掌握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气是自然界万物的本源;气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气是自然界物质相互感应的媒介。气化。
2.熟悉气的基本概念。
3.了解气一元论在中医中的应用。
解释生活过程中的物质和运动;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二、阴阳学说
1、掌握阴阳对立、相互利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阴阳关系。
2.熟悉阴阳基本概念。
3.了解中医阴阳理论的应用。
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命是有形的,离不开阴阳”;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灵即治”;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防病治病,养生防病,调理阴阳,治病,平衡阴阳。
第三,五行学说
1.掌握五行的特点和事物五行的分类。
2.掌握五行节育法。
相互存在、相互歧视的含义、规律和关系;相互生育、相互歧视的畸形——母子和谐律,利用侵犯。
3.熟悉五料五行的概念。
4.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解释人类生理。将人体脏腑组织结构划分为五行,并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疾病的相互影响;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第三章藏象
一、一般理论
1.掌握五脏、六腑、奇常五脏的分类和主要区别。
2.掌握五脏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和特点。
3.熟悉藏象的概念和藏象理论的特点。
4.理解藏象理论的含义和形成。
二,五脏
1.心脏(心脏包膜)。
把握心主血管的含义、机理和生理功能;把握心主神明的含义、机制和生理功能;明白心在心中、在液体中、在头脑中、在中国的内容;熟悉心包线的含义和作用。
2.肺。
掌握肺主气的生理功能;掌握肺在促进发育和抑制下降中的生理功能,以及肺在调节水道中的生理功能;把握肺对百脉的生理功能;熟悉肺迷人脏的含义;了解肺在脑中、在液中、在体中、在窍中、在中国的内容。
3.脾脏。
掌握脾主运化、脾主清血的生理功能;掌握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的观念;了解心脾、津液、体、窍的内容及其光彩。
4.肝脏。
掌握肝脏止泻、储血的生理功能;了解肝在脑中、在液中、在体中、在窍中、在中国的含量。
5.肾脏。
掌握肾藏精、肾主水、肾主气的生理功能;掌握肾是先天的概念;了解脑中肾、津液中肾、体内肾、窍中肾、中国肾的内容。
6.生命之门。
理解生命之门的概念;熟悉生命之门的生理功能。
第三,六福机关
1.掌握六腑的转化过程。
2.掌握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3.熟悉三焦的划分及其生理功能特点。
第四,常数的奇异性
1.掌握大脑和子宫的生理功能。
2.了解内脏和内脏的关系。
第五,脏腑关系
1.掌握心肾、肺肾、脾肾、肝肾、脾胃的关系。
2.熟悉脏腑与腑的表里关系。
3.熟悉脏腑与腑的传导复合关系。
第四章气、血、津、液
一、一般理论
熟悉气、血、液、液的阴阳属性。
第二,煤气
1.掌握气的基本概念。
2.掌握气的生成和生理功能。
3.掌握元气、宗气、戚颖、围棋的产生、分布及生理功能。
4.熟悉气的运动和基本形式。
第三,血
1.掌握血液的产生、运行和生理功能。
2.熟悉血液的概念。
四.天津液
1.掌握体液的基本概念和体液与体液的区别。
2.熟悉体液的产生、分布和排泄。
3.熟悉体液的生理功能。
动词 (verb的缩写)气血津液的关系
1.掌握气血关系。
2.熟悉血液和体液的关系。
3.熟悉气与津液的关系。
第五章子午线
一、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1.熟悉经络系统的构成。
2.了解经络的概念。
二、十二经脉
1.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动顺序。
2.熟悉十二经脉与脏腑的络关系。
3.了解十二经脉的名称及其运行规律。
第三,奇经八脉
1.熟悉八经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2.熟悉督脉、任脉、冲脉、代脉的循环特点及其生理功能。
四、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理论的应用
1.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2.了解经络理论的应用。
第六章疾病原因
首先,概述
1.熟悉病因学的概念和分类。
2.熟悉探索中医病因的方法。
二、外感疾病的病因
1.掌握六气六阴的概念。
2.把握六恶的共同特点。
3.掌握风、寒、暑、湿、燥、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4.熟悉痈的概念及其发病特点。
5.了解痈的流行因素。
三、内伤的原因
1.掌握七情致病特点。
2.理解内伤和七情的概念。
3.理解饮食不当和浪费时间的概念。
四、病理病因
1.掌握痰瘀的概念。
2.掌握瘀血的致病特点。
3.了解痰饮的形成及致病特点。
第七章生病的机器
一、发病机制和类型
1.掌握病机的概念。
2.掌握正邪概念和病机。
3.了解疾病类型。
二、基本病机
1.恶有起有落。掌握邪正升降的概念;掌握恶的兴衰和现实的变化;了解恶的兴衰与疾病转归的关系。
2.阴阳失调。
掌握阴阳失调的病机:阴阳盛衰、阴阳互失、阴阳排斥、阴阳转化、阴阳失和;理解阴阳失调的概念。
3.气血津液代谢异常。
掌握气机失调的病机;掌握和理解血液病的病机:血虚、血瘀、血热;了解气血互用的功能障碍;了解体液代谢异常的发病机制。
三、内生五毒
1.熟悉内生五害的概念。
2.熟悉内风概念和常见证型。
3.理解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的概念。
4.了解内源性五毒和外源性六毒的区别和联系。
第八章四项诊断
一.概述
1.掌握四诊的概念。
2.熟悉四诊内容。
3.了解四诊的意义。
第二,诊断
1.看看整个身体。
望神: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特征和临床意义;熟悉癫痫、癫狂、癫痫的特点;明白看上帝的临床意义。
看色:掌握五色主症的临床意义;熟悉常见颜色的特点及临床意义;了解看颜色的临床意义。
看身材:掌握身体的力度和瘦度的临床意义。
看姿势:掌握动静姿势的临床意义。
2.看当地情况。
看头部和头发:掌握囟门和头发异常的临床意义。
看太阳:掌握五圆理论;熟悉异常眼色和眼态的临床意义;了解眼神异常的临床意义。
望鼻:掌握鼻分泌物异常的临床意义。
看耳朵:熟悉耳朵颜色异常的临床意义。
看嘴唇:掌握嘴唇颜色形状异常的临床意义。
看牙齿牙龈:熟悉牙齿牙龈异常的临床意义。
望喉:把握喉异常的临床意义。
看皮肤:掌握斑疹、疮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熟悉水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了解裴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寻找排泄:掌握痰、吐、便的临床意义。
3.舌头。
掌握正常舌象的临床特点及意义,病理舌色、舌形、舌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病理舌苔质量及颜色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舌诊的临床意义;熟悉舌与脏腑的关系;了解看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4.看孩子的指纹。
掌握病理儿童指纹的临床特点及意义;熟悉儿童指纹三级分支;了解儿童指纹检查的方法。
第三,闻诊
1.听听声音。
发声:掌握暴力和哑的临床意义。
语言:掌握俚语、郑声、单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熟悉癫狂、癫痫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呼吸:掌握哮喘、气喘、气短、气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咳嗽:掌握咳嗽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呕吐:了解呕吐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呃逆和嗳气:了解呃逆和嗳气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太息:掌握太息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闻闻味道。
掌握痰液气味、口鼻气味、大便气味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熟悉病房异味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了解异常汗味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第四,协商
1.审讯的意义。
明白审问的意义。
2.询问方法及注意事项。
熟悉讯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咨询的主要内容。
了解询问概况:熟悉询问的主诉、现病史、既往病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掌握询问的症状。
问寒热:掌握恶寒发热的常见类型及临床意义;掌握高热、潮热、低烧的临床意义;熟悉但冷淡和冷淡的临床意义;明白问寒热的意思。
问汗:掌握自汗、盗汗、绝对汗、战汗的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熟悉手、足、心汗、半身汗的临床意义;了解头汗的临床意义。
问头问身:掌握头痛的表现特点和临床意义;熟悉肢体疼痛的特点及临床意义;了解身体疼痛的临床意义。
问胸腹:掌握腹痛、胁痛的临床意义;熟悉胸痛的临床意义;了解腹痛的临床意义。
问饮食的味道:掌握口渴和喝水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把握好不想吃的临床意义,善于饿多吃,不想吃;熟悉厌食和味觉异常的临床意义;了解食物偏好的临床意义。
问两个问题:掌握大便次数异常和大便质量异常的临床意义;掌握尿量异常和尿频异常的临床意义;熟悉排便感觉异常和排尿感觉异常的临床意义;理解提问的意义。
求睡眠:掌握失眠嗜睡的主要病机。
请教耳鸣耳聋:了解耳鸣耳聋的主要病机。
请教女性疾病:掌握月经不调、月经不调的临床意义;熟悉白带、赤带、赤带的临床意义;了解向女性询问疾病的意义。
问儿童疾病:熟悉问儿童常见病。
第五,切诊
1.脉搏诊断。
脉诊的意义:熟悉脉诊的意义。
脉诊定位与脏腑分布:掌握脉诊定位;熟悉脉诊与脏腑分布的关系;了解自己把脉的理论。
脉诊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脉诊方法;熟悉脉诊注意事项;了解脉诊的步骤。
脉象正常:掌握平脉的特点;熟悉脉象与内因的关系;了解脉象与外界因素的关系。
常见脉象:掌握浮脉、沉脉、晚脉、计数脉、虚脉、实脉的脉象特征及主要疾病;熟悉滑脉、涩脉、泛脉、紧脉、弦脉、细脉、慢脉、加速脉、结脉、代脉的脉象特征及主要疾病;了解微脉、弱脉、脉、长脉、短脉、散脉、皮脉、实脉、潜脉、动脉的脉象特征及主要疾病。
类脉与同时脉:掌握浮脉与虚脉、沉脉与降脉、晚脉与慢脉、数脉与滑脉、实脉与泛脉、精脉与实脉、结脉、代脉与促脉的对比;熟悉脉象和服从;了解脉搏和相位。
2.根据诊断。
掌握皮肤和手脚的临床意义;熟悉腹压的临床意义;了解按俞穴的临床意义。
第九章证据的认定
一.概述
1.掌握辨证的定义。
2.熟悉辨证方法的分类。
3.了解不同辨证方法的适应症。
二、辨证八原则
1.概述。
掌握八类的定义;熟悉八纲辨证中四对程序的意义;了解八个症状之间的关系。
2.表里辨证。
掌握表里辨证要点;熟悉表证和内证的症状分析;了解表证与内证的关系。
3.寒热辨证。
掌握寒热辨证要点;熟悉寒证、热证的症状分析;寒热混合、转化及其与表里的关系;了解寒热辨证的真假。
4.辨证。
掌握虚证和实证的辨证要点;熟悉表里寒热的包容、转化和关系;了解虚实辨证的真假。
5.阴阳辨证。
掌握阴证和阳证范围的概念;熟悉阴虚和阳虚的辨证要点;明白阴阳之辨。
三、气血津液辨证
1.掌握气虚、气郁、气滞、气逆、血虚、血瘀的辨证要点。
2.熟悉血热证、血寒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两虚证的辨证要点。
3.了解气虚血亏、气损带血的辨证要点。
第四,津液病的辨证
1.掌握津液不足、痰少、胃少的临床表现。
2.熟悉阴阳水的临床表现。
3.了解津液病的发病机理。
5.脏腑辨证
1.心、小肠疾病辨证。
掌握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脉痹阻证、痰火扰心证的辨证要点;熟悉心火亢盛、痰浊迷津的辨证要点;了解心脏疾病的辨证要点和基本病机。
2.肺与大肠疾病的辨证。
掌握肺气虚、肺阴虚、寒邪袭肺、热邪侵肺、燥邪伤肺的辨证要点;熟悉痰阻肺证和大肠津亏证的辨证要点;了解肠虚劳辨证要点及肺部疾病的基本病机。
3.脾胃辨证。
掌握脾不运化、脾血虚、脾阳虚、寒湿困脾、湿热蕴脾、胃热、胃寒的辨证要点;熟悉中气下陷证、胃阴虚证、胃郁证的辨证要点;了解脾疾病的基本病机。
4.肝胆疾病辨证。
掌握肝气郁结证、肝火炎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肝胆湿热证的辨证要点;熟悉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脉寒滞证的辨证要点;了解中医辨证要点和肝病的基本病机。
5.肾、膀胱疾病辨证。
掌握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足证、肾气不足证的辨证要点;熟悉膀胱湿热证的辨证要点;了解肾脏疾病的基本病机。
6.内脏疾病辨证。
掌握心脾两虚证、肝火犯肺证、肝胃不和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的辨证要点;熟悉心肺气虚证、心肝血亏证、心肾不和证、心肾阳虚证、肺肾阴虚证、脾肺气虚证的辨证要点;既懂脏腑又懂疾病的概念。
以上内容为云南省大专中医综合考试大纲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将呈现给大家。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学生投稿,如有侵权或对本站有任何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联系邮箱(1296178999@qq.com)反馈。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本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标签: 专升本 上一篇:2018年萍乡学院专升本数学考试大纲 下一篇:云南专升本中医综合考试大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