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关系到教育发展的方向。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会导致办学定位。
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陆健提出建立多维度综合评价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过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侧重于智力,这在其他方面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更注重知识的吸收和掌握,习惯用成绩和分数作为输出和评价标准。他们对锻炼身体意志、培养审美品质、培养创新实践意识不够重视。”陆健告诉《人民日报》。
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新时期深化教育评估改革总体方案》,从教育工作评估、学校评估、教师评估、学生评估、人事评估等多方面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为了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生评价改革,陆健结合长期的教育实践,认为应从多方面努力:不仅高校要行动起来,整个社会也要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建立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综合评价的有效衔接机制,建立以综合评价为基础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全程培养机制,在招生和就业中应用多元综合评价等。
吕健在这个建议中提到,要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就业导向,出台要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率先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就业导向的政策,在各种选拔考试中加大品德和综合能力的考察力度,从而形成不拘一格减少人才的局面。
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起点和潜力,而高考是高等教育中连接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研究生教育是目前我国本科教育的重要出口之一。
吕健建议以高考改革和考研改革为切入点,引入更加多元化和开放的综合评价,鼓励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根据自身办学定位选拔、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
比如在总结以往高校自主招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完善特殊类型招生政策,做好高中教育与本科教育的衔接,让本科教育的优质资源和教育模式向高中教育辐射。同时,要深化高考改革研究,切实改变“唯分数论”的评价倾向,形成更加合理的学生综合评价机制。
再比如,结合基础学科尖子生培养计划2.0基地和“强基计划”建设,提高高水平大学本科生免考免研比例,确保对基础学科研究感兴趣、科研能力和学术前景良好的本科生不走神,投身科研,让更多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高质量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国内一些名校是一种趋势。吕坚认为,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多元化发展。
因此,陆健建议利用海量开放在线课程、微课等新资源、新形式、新模式,共享优质课程,进而通过资源共建、学分转换、联合科研培训等方式,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覆盖面,为不同类型人才的成长培育沃土。
关于具体做法,陆健表示:一是鼓励建立区域性大学教学联盟,联盟内的高校将承认学分,共同开展科研培训;二是建设高质量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三是推进国内高水平大学与国际一流大学的联合培养和课程建设,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叠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客观上加速了社会的功利化。高分上名校,通过名校找好工作的功利思想,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办学和人才培养。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陆健说。
陆健代表建议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就业导向。具体来说,一是出台政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率先扭转了“唯名校”、“唯学历”的就业导向,加大了各类选拔考试对品德和综合能力的考察力度,形成了无限制减人的良好局面。二是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提高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办学,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丰富人才培养深度和人才评价维度,建立以德能导向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学生投稿,如有侵权或对本站有任何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联系邮箱(1296178999@qq.com)反馈。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本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标签: 专升本专升本学校专升本常见问题 上一篇:2021年南方科技大学招生计划 下一篇:广东省2021年1月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