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自考文学概论(一)考试大纲文学接受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2-01-19

第八章文学接受。

一、学习目标和要求。

本章旨在了解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文学接受关系,以及读者在接受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运用文学接受理论解释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各种心理现象。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接受和批评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文学接受的条件、过程和效果的相关理论,理解和掌握文学批评的意义和具体方法。

二是课程内容。

第一节是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和接受。

1.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一)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条中的作用。

(二)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

第二,文学的消费和传播。

(一)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

(二)文学传播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三,文学消费的主动性和被动性。

(一)主动和被动阶段的购买和占有。

(二)主动和被动阅读欣赏阶段。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第二节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

第一,文学接受者的素质。

(一)收件人的语言能力。

(二)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

(三)接受者的审美能力。

二是以接受情绪为主体条件。

(a)接受方的利益。

(二)接受者的审美心态。

(三)接受者的对话欲望。

3.作为客体条件的文学作品。

(一)满足受助人员的阅读需求。

(二)一定的可理解性。

(三)符合受援人的艺术品味。

第三节文献接受过程。

1.期待视野和准备情绪。

(a)期望的范围。

(2)准备情绪。

二是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和适应。

(一)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

(二)应对方式的审美心理结构——同化和适应。

第三,召唤的结构和接受的创造性。

(一)呼叫结构。

(二)接受者的创造性阅读和理解。

第四节文学接受效果。

一、审美效果和文学功能。

(a)精神的享受和快乐的获得。

(二)情感的宣泄、补偿和升华。

(三)理解的拓展空。

(四)人格的完善。

(五)审美能力的提高。

第二,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

(一)精神共鸣和文化认同。

(2)社会交往。

第五节文学批评。

一、文学批评的意义。

(一)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

(二)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

(三)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

第二,文学批评的方式。

(一)审美体验。

(二)理性分析。

(3)价值判断。

3.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方法。

(一)中国古典批评方法。

(二)西方当代批评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

第三,评估知识点。

1.文学生产、传播、消费、接受的每一个环节;

2.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3.文学批评的意义;

4.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的联系与区别:

5.文学接受的主体条件;

6.文学接受的客观条件;

7.文学接受的过程;

8.文学接受效果;

9.文学批评的意义和方法。

第四,考核要求。

(一)记忆。

1.讨论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家;

2.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的各种概念和定义。

(2)理解。

1.文学生产、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的联系与区别;

2.文学接受者的素质和情绪;

3.作为文学接受对象的文学作品;

4.文学接受中的期待视野和预备情绪:

5.文学接受心理的调适与同化;

6.召唤结构,接受创造力;

7.文学接受效果及其条件;

8.文学批评的意义和方式;

9.文学批评方法。

(3)应用。

1.结合作品的分析,说明接收者素质和情绪的重要性;

2.通过作品分析阐释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

3.用作品诠释文学接受中的共鸣与再创造;

4.文学批评的意义分析。

2014年自考文学概论(一)考试大纲文学接受(图1)

编辑建议:

快来参加自学课程《文学概论(一)》> >

2014年自学考试文学概论(一)考试大纲。

免费视频播放历年自学真题。

乐贞教育网校增加了《急诊护理》课程辅导。

自学考试时间调整考试机会减少如何高效备考?


湖南专升本最新资料领取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学生投稿,如有侵权或对本站有任何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联系邮箱(1296178999@qq.com)反馈。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本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标签: 文学考试大纲概论自考

上一篇:2014年自考文学概论(一)考试大纲文学创作                  下一篇:2014年自考文学概论(一)考试大纲文学的源流

湖南3+2 统招专升本

一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