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和评估目标。
本课程考试要求为全日制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本科毕业水平。古代汉语课程的自学内容和考核目标是根据课程性质、学习目的和自学考试的特点编制的。自学的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和古文阅读练习两部分。基础知识包括概论、写作、词汇、语法、古代文学阅读的基础知识,古文阅读练习包括古文阅读、古文句子阅读、古文翻译和古文背诵。除了引言,其他部分都一一列出知识点,并提出具体的考核要求。其中,要求“背”的人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要求“理解”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和理论与考核点直接相关。考生应熟悉其概念和相关知识,理解其原理,并能在语言环境中识别它们。凡是需要“应用”的东西,都必须在理解相关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转化为能力,即可以用相关知识和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古代汉语书面语中的相关问题,指导古籍的阅读。
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能够系统地掌握大纲所列的各种基础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释与单词、词汇、语法等内容相关的语言现象。
一、正文部分。
(1)基本要求。
了解汉字的结构类型和字体演变。掌握四个汉字的结构特点,即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和形声字,通过结构分析能够识别或理解常用汉字的本义。理解和掌握古籍中人物关系的各种常见现象。
(二)考核目标和考核要求。
1.汉字的物理结构。
(1)识记:许慎提出的《六书》中的象形、意、知、声、形、转注、借等概念。
(2)理解:象形、能指、会意、形声字四种汉字结构的特点。
(3)应用:掌握指定教材中分析的所有词语的形态结构类型,举一反三,正确分析教材中与词语相似的男性。
(4)应用:理解语义符号和音标的概念,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汉字的本义与其物理结构的关系。
(1)理解:教材分析中使用的象形、能指、会意字的本义及其与物理结构的关系。
(2)应用:掌握形声字原同义词之间的关系。
3.古籍中人物的关系。
(1)理解:理解通假字、异体字、分化字等概念。,并能够区分这三个字符之间的差异。
(2)应用:理解原词、后词、可互换词、本义和虚义等概念。,并正确识别指定教材中引用的可互换词语和选定文本中曾经指出的常见可互换词语。
(3)应用:了解分化词的类型,正确识别指定教材中引用的分化词和所选课文中标明的分化词。
(4)应用:了解异体字的类型,正确识别指定教材中所列及所选课文中所指的异体字。
第二,词汇。
(1)基本要求。
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和交流。掌握多义词的语义项分析方法和句子中词义的识别方法。记住指定课本中一般理论和精选作品笔记中给出的例子。
(二)考核目标和考核要求。
1.古代汉语词汇的构词特点。
(1)理解:理解单音节词、多音节词、连冕词、简单词和复合词的概念,并指出它们的区别。
(2)应用:可以识别古汉语句子中的简单词、复合词和短语,准确理解文本的意思。
2.古今词义的变化。
(1)应用:了解古今词义差异的几种情况:古汉语词汇意义消失,古今词义略有差异。
(2)应用:掌握指定教材中涉及的古今不同含义的常用诗词例句,并能说出其在古籍中的含义和用法。
(3)应用:掌握古今意义的沟通。
3.多义。
(1)识记:古代汉语多义词和词义的概念。
(2)理解:多义词中的本义、引申义和虚义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3)应用:能正确分析指定教材中列举的搜索本义和分析引申义的例子。
(4)应用:可以识别普通多义词在特定句子中是本义、引申义还是虚义。
4.同义词及其辨析。
(1)理解:古代汉语同义词的特点及其辨析方法。
(2)应用:掌握指定教材同义词分析实例中涉及的同义词,可以简要说明其含义的异同,区分其在具体句子中的用法。
5.应用:能正确识别古书单音节词的常用义、古今义的区别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存在。
第三,语法部分。
(1)基本要求。
在系统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律,重点掌握古代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和语法规律。
(二)考核目标和考核要求。
1.古代汉语实词的语法特征。
(1)理解:古代汉语中实体词的分类。
(2)理解:什么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与兼用词的区别。
(3)动词、形容词和名词。
(1)应用:掌握形容词和名词作为一般动词的用法,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识别,并说明其语法特点和意义。
②应用:掌握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役用法,结合具体语境加以识别,并说明其语法特点和意义。
(3)应用:掌握形容词和名词的用法,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识别,说明其语法特点和意义。
(4)应用:掌握名词作为状态语言的各种类型和功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加以识别,并说明其语法功能和意义。
⑤应用:掌握古汉语动宾关系的意义类型和双宾,结合具体语境能够准确识别。
(4)副词。
①理解:副词的类型。
(2)应用:掌握指定教材中引用的词语,可以准确识别和解释其在古文阅读中的意义和用法。
(5)代词。
(1)应用:掌握人称代词“我”“我”“于”“于”“奴(如)”“儿”“若”“但是”“乃”“其”“珏”所指的人和语法功能,并能在具体语境中识别和准确解释。掌握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的“你”、“蜀”、“曹”等词的含义,并准确翻译。
②应用:掌握指示代词“是”“这个”“四”“子”“之”“其”“比”“夫”“言”“诸”的语法功能和意义,能在古文阅读中准确识别和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③应用:掌握疑问代词“谁”“谁”“他”“有”“Xi”“胡”“安”“言”的语法功能和意义,准确识别和解释其在古文阅读中的意义和用法。
④应用:掌握不定代词“或”、“莫”的语法功能和意义,在古文阅读中准确识别和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⑤应用:掌握特殊代词“着”“所”的语法功能和意义,准确识别和解释其在古文阅读中的意义和用法。
(6)数字
(1)理解:中国古代数词方法的特点。
(2)应用:掌握标称量和动量的特殊表达,以及近似数的特殊表达,可以了解古文阅读中标称数的内容并准确翻译。
2.常用文言虚词及其语法功能。
(1)介词。
应用:掌握介词“于(于、乎)”、“一”、“为”、“和”的语法功能和意义,可以准确识别和解释它们在古代汉语阅读中的意义和用法。
(2)连词
应用:掌握连词“儿”、“一”、“他”、“则”、“虽然然然则”的语法功能和意义,从而准确识别和解释其在阅读古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情态词
应用:掌握语气词“也”、“一”、“言”、“二”、“乎”、“和(一)”、“在”、“福”、“威(威、威)”、“该”、“其”、“也”的语法功能和意义。
上述文言虚词要求掌握各自的用法和特点,在阅读古汉语时可根据语境进行识别,并能说明其词性和意义(或语法功能)。此外,上述虚词中的一些词也表示实体词,应加以区分。
3.语序和省略。
(1)应用:掌握古代汉语介词宾语的各种形式和介词条件:代词在否定句中充当宾语时的介词;当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它在它的前面。宾语代词“之”和“是”用于指代和先行;介词“一”的介词宾语等。阅读古文时,可以利用语境的提示功能,识别介词宾语,准确翻译。
(2)应用:了解古汉语句子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特点(省略主语、省略动词宾语、省略介词宾语等)。).在阅读古文时,可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将省略的成分填好,从而准确理解和翻译相关句子。
4.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的特点和常见形式。
(1)判断句的特点和常见形式。
①理解:古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谓语代替判断词,直接表达判断的特点。
②应用:在阅读古文时,可以准确识别各种形式的判断句,尤其是省略主语的判断句和以“是”为主语的判断句。
③应用:掌握古汉语正反判断句的表达功能,正确理解和翻译相关句子。
(2)被动表示的特点和常见格式。
(1)应用:理解古汉语中的被动表示:仅由主谓动词关系表达的被动句(语义上的被动句),没有被动表达的形式符号;带有被动关系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式。
(2)应用:可以指出被动句式的几种类型:在谓语动词后引入介词“于”的主动人被动句式;在谓语动词之前,介词“为”用来介绍主动者的被动句式和“为……的句式。被动助动词“见”“见…于…”出现在谓语动词前:将“被”放在谓语动词前形成的被动句和用介词“被”介绍行为人形成的被动句。它可以分析和解释上述被动句式的构成特点,在古汉语阅读中可以准确识别和翻译。
第四,古代文学阅读的基础知识。
(1)基本要求。
了解古籍旧注的种类,古注与今注的区别,古注音方法。用旧笔记读古文,可以理解笔记,根据笔记理解相关的语言想象和意思。了解与阅读古籍直接相关的几种特殊表达的主要特征,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
(二)考核目标和考核要求。
1.记忆:古籍中旧笔记的类型。
2.应用:掌握古籍的注音方法:读若、类比、直调、反切。用旧笔记看古籍或者查阅繁体中文参考书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些知识去了解古籍。
3.应用:了解古代汉语写作中的各种特殊表达:优美的歌曲、互文、文本的变异、链接类别和使用代码,从而准确理解文章。
编辑建议:
来参加《古代汉语》课程的辅导吧。
阅读2014年自学考试大纲中的古汉语。
免费视频播放历年自学真题。
乐贞教育网校增加了《急诊护理》课程辅导。
自学考试时间调整考试机会减少如何高效备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学生投稿,如有侵权或对本站有任何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联系邮箱(1296178999@qq.com)反馈。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本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标签: 考试大纲自考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上一篇:2014年自考现代汉语考试大纲 下一篇:2014年自考古代汉语考试大纲古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