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以诚信朴实著称。《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永别了,龙亭
王实甫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 1.作家作品 本篇选自元代著名杂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王实甫,一说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2.人物分析 本折通过大段唱词,正面塑造了崔莺莺的形象。她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大胆追求爱情自由,对爱情真挚专一,对功名利禄表示鄙弃,她视科举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唱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而张生的形象则主要是从侧面来加以表现的,他与莺莺一样追求爱情和婚姻自主,同样为离别在即而满怀伤感,但他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比较软弱,迫于老夫人的压力赴京应试,而又热衷于“青霄有路纵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3.主题思想 反映了恋爱自由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斗争,和女主人公重爱情、轻功名的叛逆精神。 4.修辞方法 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充分表现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例如,对偶:“碧云天,黄花地。”使曲词显得优雅秀美,含蓄蕴藉。夸张:“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比喻:“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将酒明喻为水,表现莺莺无心饮酒;暗喻为泪,表现别离之恨。还有“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比喻极微小的功名利禄。排比:“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沈沈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韫做重重叠叠的泪。”一系列的排比加之叠字,使曲词通俗浅近。 5.艺术特色作者在一个深秋的傍晚安排了这一段悲伤的离别,用悲凉悲凉的秋色来表达和对比悲伤,将一幕幕情景交融在一起,妙不可言。在这里,有时候是一种风景中的感觉,比如【正确又好】;有时候是恋爱中的设定,比如【滚绣球】;有时候,风景是用来支撑感情的,比如【一个恶灵】。总之,这首诗有情,情中有景。这两者像水和牛奶一样混合在一起,更好地衬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学生投稿,如有侵权或对本站有任何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联系邮箱(1296178999@qq.com)反馈。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本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标签: 专升本专升本经验专升本分享统招专升本 上一篇:2018年普通专升本:大学语文名家名篇赏析之《日出》 下一篇:2018年普通专升本:文言文的虚词解释之“所”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