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1-06-25

1.哲学与国际观和方法论

(1)哲学是一种理论的、系统的国际观

哲学是一种理论的、系统的国际观。这是从哲学与国际观的联系来阐明什么是哲学。哲学和国际观互不相同,又相互联系。第一,国际观是人们对整个国际(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和思想)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念,是以理论的方式系统地反映国际的理论,是国际观的理论体系。其次,人们有一种国际观,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自发地形成一种非系统的、简单的国际观,而哲学则是人们用哲学的术语,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采用概念体系来表达的一种理论上的国际观。再次,哲学属于国际观,但不是所有的国际观都可以称为哲学。只有理论化、系统化的国际观才能称之为哲学。最后,每个人都有一个国际观,所以哲学作为一种理论的、系统的国际观并不神秘,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和把握;但哲学是一个逻辑结构紧密的理论体系,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只有通过认真刻苦的学习才能真正掌握。

(2)哲学是国际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首先,所谓方法理论,就是人们认识国际、改造国际基本方法的系统理论。哲学是国际视野的理论。用这个理论去调查、分析、思考和处理各种问题,就是方法理论。可见国际观点和方法理论是一致的。其次,一般来说,什么样的国际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理论;国际观的不同会导致方法理论的不同,方法理论的不同表现为国际观的不同。第三,哲学是国际视野和方法理论的理论体系。国际视野和方法理论的一致性,使得一般哲学理论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有所帮助,使哲学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国际观不同的人,对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有不同的情绪和处理方式。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主要依据

哲学触及的问题范围很广,其中只有一个基本的、决定性的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联系。恩格斯指出:“一切哲学特别是现代哲学的主要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联系”。这是对哲学发展和斗争历史的科学归纳和总结。

为了掌握思维和存在为什么成为哲学的基础的问题,有必要了解它的本质及其在人类活动中的地位。具体来说,主要原因如下:①思维与存在的联系是任何哲学派别都无法逃避的问题,需要给出明确的答案。这是因为,在整个世界上,无非是物质现象和能量现象。任何哲学理论和实践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回答了思维与存在的联系问题。(2)如何处理思维与存在的联系,是处理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条件和基础。它规定和决定了哲学家的基本心境和哲学路线,以及处理其他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标准和方法。③思维与存在的联系是哲学史上不同学派哲学斗争的焦点,进而成为区分哲学基础学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具体规范。④思维与存在的联系也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人在现实生活和实践中的一切活动,可以归结为两大事件:一是认识国际社会,二是改造国际社会。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我们都不可避免地、经常会产生片面的、客观的对立,即思维与存在的对立。在社会实践中,坚持从实践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客观上片面契合,这就是唯物主义的情操,你就能成功;反之,依靠片面的想象,脱离客观的实践,就会失败。

(2)基本哲学问题的内容

思想与存在的联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谁是思想和存在、能量(认识)和物质的首要或源泉的问题,即谁决定谁。

从时间上看,谁先来;From 空,谁发生;从因果关系来看,谁决定谁。也就是说,国际来源是谁?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个方面是思想与存在、能量(认识)与物质之间是否存在同一性,即思想能否反映存在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研究世界的本源或本质的理论,在哲学上一般称为本体论;思想能否认识存在以及如何认识存在的理论,一般称为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制约、紧密联系的。任何哲学都必须回答这两个方面,不能少一个。但在这两个方面,第一是处理第二的条件和基础,第二是开放深化第一。如果我们不能科学地处理思想和存在的来源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就不能科学地处理思想和存在的同一性。然而,我们之所以要澄清思想和存在的来源是什么的问题,恰恰是为了能够在正确的基础上统一思想和存在,完成我们所知道的活动的使命和意图。所以,如果单说思想与存在的本源联系,就失去了讨论本源问题的意义和作用。

3.哲学的主要派别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第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理论。它为我们区分哲学的基本派别提供了科学的规范,使我们能够科学地把握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想和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差异哲学基本派别的具体科学规范。根据哲学家如何回答思想和存在的首要问题,哲学分为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是一个哲学流派,认为物质(存在)是第一位的,知识(思想)是第二位的,物质决定认识,认识是物质的衍生物。所谓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流派,主张认识初级和物质次级,认识决定物质,物质是认识的衍生物。一切哲学,归根结底,要么归结为唯物主义,要么归结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完全唯心主义都表明国际社会有一致的来源,所以都是一元论哲学。哲学史上的二元论否认世界上存在一致的本源,认为能量和物质是两个独立的、独立的本源,这是一种哲学上的折衷主义。但它否认物质决定必须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所以它并没有逾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个根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争论的是物质的本质和知道哪个是首要的和次要的,主要是通过什么思想和走什么道路来认识客观的国际问题。

第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一、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以及与唯心主义的斗争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它大致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或前历史形态。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前历史形态是古代简单唯物主义。其根本特征是:肯定国际物质统一性,否定上帝创造国际的思想,将国际来源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原始物质”(如水、火、气、土、风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国际物质性的正确态度,但缺乏科学证明,这是直观的、推测的。唯物主义的第二种前历史形态是现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高举无神论的旗帜,在反对封建主义和经院哲学的斗争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年龄和阶层的限制,存在严重的缺点。这些缺点是:机械的(它把所有的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而上学的(用孤立、停止、片面性的概念来考察世界)、不完整的(自然观中的唯物主义、前社会历史观中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第三种前历史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前历史唯物主义。它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一种具有特定科学的完整的唯物主义形态

第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对哲学的第二个基本问题,即思想与存在是否存在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罗万象的唯物主义者,更完整的唯心主义者,都建议国际社会可以知道,他们都是知道者。可见可知论中有唯物主义,也有唯心主义。不可知论与现实相悖。只要世界上没有已知的和不可知的,实践就是反驳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作为哲学的非基础学派,并没有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基础学派。不可知论只是反映了哲学路线的一些不完全性,本质上也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其次,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流派很多,但可以概括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万物之前都有一种神秘的“客观能量”。它是万物之源,物质国际只是这种客观能量的产物和体现。这种神秘的客观能量在古希腊被柏拉图称为“理念”,在德国被黑格尔称为“肯定性能量”,在中国被朱成学派称为“理性”。主观唯心主义看重的是自己的精力(心智、知识、想法、毅力、感觉等)。)作为国际来源,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或现象都是感觉或理解的产物。比如中国古代孟子提出“万事为我备”,英国贝克勒说“存在就是被感知”,奥地利马赫说“事物是感情的组合”。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在哲学史上,对国际本质的不同回答,无论是物质的还是能量的,都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根本哲学派别的敌对和斗争,而对国际形势“是什么”的不同回答,是联系、变化、发展还是孤立、停止和不变,也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敌对和斗争。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运动,都在变化,都在发展,没有什么东西一定会停下来不变;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不仅是量变,也是突变和飞跃;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本身所包含的对立面。因此,人们应该从事物的联系或对立,从事物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来讨论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反映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才能使我们的思想和存在与详细的前历史相一致。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前历史形态:辩证法的第一种前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辩证法;第二种前历史形态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现代唯心辩证法;第三种前历史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与辩证法相反,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孤立的、固定的;虽然有时承认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地点的变化,但否认事物的突变和飞跃;认为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外力的作用,否认事物内部的对立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基本动力。正因为如此,形而上学不能用对立统一的思想来看待事物及其运动,所以不可能完成思想与存在的详细前历史的一致性。玄学的前历史演变:古代玄学抽象地否定事物的变化,否定事物的内涵对立;中世纪玄学,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在漫长的前历史时期都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近代以来,欧洲形而上学成为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这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程度有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庸俗进化论的形而上学,这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对立的。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理论,但它们并不构成哲学的根本派别,而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个问题可以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意义以及它们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来理解。这是因为,在认识国际社会的过程中,人们总是要处理国际来源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才能进一步处理国际形势是什么的问题。所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是唯物主义结合,要么是唯心主义结合,没有独立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派别。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不同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也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相结合,表明这种唯物主义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辩证法与唯心主义相结合,也意味着这个辩证法是一个被神秘地曲解了的不科学的理论。哲学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一致性。(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起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有很多原因,也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综上所述,主要有社会史前起源、知识起源和阶层起源。

一、社会史的起源。社会史前的起源主要是指社会实践的性质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发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着深刻的渊源。这是因为社会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双向活动,社会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片面与客观相合、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是形成两层理论思想的最基本源泉。在一定的具体社会实践中,人们只需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来改造事物,辩证地处理主客体、片面与客观的关系,就能达到预期的意图并取得成功。如果这种现实不断重复堆积,在实践中坚持这个方向和道路,唯物主义的观念就必然产生。反之,如果人们在实践中割裂主客体,片面客观的联系,片面夸大主体的创造性和能量的动力效应,使主体脱离客体的限制而陷入执着的理论,或者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对自然力量和社会现象无知,进而陷入宿命论,就会产生唯心主义。

第二,知道出处。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有两种可能:正确认识事物和曲解事物,即正确的唯物主义观念和错误的唯心主义观念。人的认识活动是片面反映客观的活动。坚持知道内容来源于客观目标,知道发展趋势是深化和接近客观目标的必然方面和水平,这可能也必须发生,构成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反之,如果因为片面性和片面性,在认识过程中割裂不同环节,切断认识主体与客观目标的联系,在过程中夸大对某一阶段或某一方式的认识,就会颠倒片面性和客观性的联系,陷入唯心主义。

最后,阶级起源。在阶级社会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是与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分不开的。总的来说,社会中升级和创新的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为了创新现实,发展生产,勇于面对现实,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所以成为唯物主义哲学的社会基础。相反,社会上没落反叛的阶级、阶层、社会团体,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抵制控制,总是掩盖真相,曲解事物的本质。它们一般与唯心主义联系在一起,成为唯心主义哲学的社会基础。


湖南专升本最新资料领取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学生投稿,如有侵权或对本站有任何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联系邮箱(1296178999@qq.com)反馈。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本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标签: 专升本专升本学校专升本常见问题

上一篇:2014湖南成人高考复习辅导                  下一篇:唯物辩证法的本质与中心选择题附加解析

湖南3+2 统招专升本

一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