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课程的性质和功能。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是高等教育国家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包括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四个版本。本课程旨在使自考考生系统地研究先秦至五代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掌握重要作家作品的创作特点、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衰、各种文学流派和群体的理论主张和创作风格,以及上述文学现象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专业的选修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方面。它是人类的精神史,是文化传统中最生动、最感性的部分。研究文学史最能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神面貌。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对于创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课程学习目标。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是让自学者能够:
1.系统了解先秦至五代中央圈层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
2.把握重要作家作品的创作特点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3.准确把握各种文学流派和群体的创作风格和创作理念;
4.深刻理解各种文体的演变和文学思想的兴衰;
5.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选修课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区别。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与《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文选(一)》等课程密切相关。《古代汉语》通过教授古代词汇、语法、语音和训诂,使学习者能够流畅地阅读古代文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是通过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让学习者对古代文学优秀作品有一个直观的体验和感受。这两门课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必备基础。前者主要解决写作阅读问题,后者主要培养具体作品的审美感受力。在这两门课程的基础上,《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从历史和理论上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先秦至五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因此,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一般要选修《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编(一)》等课程。
第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重要作家作品;各种风格的发展演变;各种文学思潮、流派、团体;与文学发展密切相关的历史、思想和文化现象。主要内容包括:一般作家作品;文学史不同阶段的基本术语概念等。一般内容包括:各种文学史常识。重点内容约占课程总内容的60%,次重点内容约占课程总内容的30%,一般内容约占课程总内容的10%。
这门课的难点在于:
1.理解和把握作家作品的创作特点,能够比较同类作家作品创作特点在某些方面的异同;
2.把握和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各种文体发展演变的概况;
3.把握和理解新兴文学流派的创作特点、文学思想和创作理念;
4.把握和理解特定时期政治文化思想与文学发展的内在联系;
5.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分析一些复杂的文学现象。
评估目标
在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中,大纲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规定了不同内容应满足的能力水平要求。三个能力等级的基本含义和要求是:
记住:要求考生对各阶段文学史的客观知识点和常识有准确清晰的记忆和理解。
理解:要求考生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和准确解释文学史不同阶段的基本术语概念和相对简单明了的文学现象。
申请:要求考生在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全面理解、分析和阐释文学史不同阶段作家作品的创作特点,各种文体的发展演变,各种文学思潮的内涵和影响,各种文学流派文学团体的创作旨趣以及与文学发展密切相关的历史思想文化现象。
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
第一部分先秦文学。
第一章古代传奇文学。
一、学习目标和要求。
这一章主要讲述古代神话传说。学习要求:①理解和把握古代歌谣的精神内涵和形式特征;(2)深刻理解神话的概念及其与传说的联系和区别;③聚焦中国神话的主要范畴和基本特征。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早期人民的歌曲。
回忆:①古代经典中的古代歌谣讨论;(2)易记《周易本卦》《中府》《九二尧词》《旦格》《瓦辞》。
理解:①古代歌谣的产生与早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原始歌舞诗、乐、舞三位一体。
(2)古代神话传说与记忆:神话的基本特征。理解:神话与传说的联系与区别。
应用:①中国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②中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③中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诗经》。
一、学习目标和要求。
这一章是重点内容。学习要求:①熟记《诗经》的基础知识;(2)深刻理解《诗经》的社会生活内涵;③重点掌握《诗经》的文学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
回忆: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305首。其中国风类文章160篇,潇雅类文章74篇,大亚湾类文章31篇,赋类文章40篇。潇雅有6首笙诗,不在305首之内。(2)收集诗歌;(三)献诗;④删诗;⑤现代人对《诗经》编纂的普遍看法。
理解:①风、雅、赞的分类依据及其各自含义;(2)《诗经》的传播。
(二)《诗经》的社会生活内涵。
理解:班固、何休对《诗经》的评论。
1.爱情诗。
记忆:这类诗歌的代表作。
理解:关于抛弃女人的诗。
应用:《诗经》婚恋诗的基本内容。
2.表达各种生活感受的诗歌。
记忆:这类诗歌的代表作。
应用:简述此类诗歌的基本内容。
3.政治讽刺诗。
记忆:这类诗歌的代表作。
应用:简述此类诗歌的基本内容。
4.史诗和其他。
回忆:①大牙周人的五部史诗;(2)农耕诗的代表作。
理解:①七月内容提纲;②《十亩之间》中周南、朱穆、冯伟的共同艺术特征。
应用:周人五大史诗基本内容。
(3)《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现实的统一。
应用:浅析《诗经》抒情与现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
理解:①六诗六义;②孔的三体三用理论。
应用:①朱与李在解释赋、比、兴方面的异同;②结合具体作品,阐释赋、比、兴的含义及其文学表达功能。
3.四言诗的典范。
应用:(1)《诗经》主要由四字句和杂言组成;②《诗经》的音韵特点。
4.作文和语言的特点。
理解:《诗经》的语言简单而丰富。
应用:①《诗经》的篇章结构及其文学意义;②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第三章先秦散文。
一、学习目标和要求。
这一章的重点内容是《左传》和《战国策》的历史散文,《庄子》、《孟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做的。学习要求:①熟记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基础知识;(2)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兴盛的原因;③重点掌握《左传》《战国策》《庄子》《孟子》《韩非子》的文学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应用:①先秦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②先秦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一)《左传》《战国策》等历史随笔。
1.《尚书》、《春秋》等早期历史散文简介。
回忆:①《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史籍。当代《尚书》、古代《尚书》和伪古代《尚书》;②《逸周书》;③青铜铭文;(4)《春秋》。
理解:春秋小义。
2.《左传》的叙事、写作和修辞艺术(附:《国语引论》):春秋三传。
理解:①《左传》及其作者;②国舆概况。
应用:①《左传》的叙事艺术;②《左传》的写作艺术;③《左传》的修辞艺术;④论《左传》的文学成就。
3.《战国策》文学特色解读:战国政策概况。
应用:《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2)庄子、孟子的散文。
应用: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基本特征。
1.论语、老子、莫尔子概论。
理解:①《论语》概述;②老子和老子的概况;③墨子及墨子概况。
应用:①《论语》的文学价值;②《老子》的文学特色;③墨子文章的特点。
2.孟子的雄辩风格。
理解:孟子与孟子概况。
应用:孟子的主要特点。
3.《庄子》:深邃思想与精彩艺术表现的融合:《庄子》与《庄子》概况。
应用:①简而言之,《庄子》的文学特色是寓言性;②论庄子寓言的文学成就。
4.苟子和韩非子。
了解:①苟子、苟子概况;②韩非及韩非子概况。
应用:①荀子说理文章的文学特色;(2)《万事俱备》寓言的特点。
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一、学习目标和要求。
本章主要论述屈原及其楚辞创作。学习要求:①记忆和理解楚辞的基本知识;②深刻理解屈原的生平和创作;③重点掌握《离骚》的文学成就和《九歌九章》的不同风格;④把握宋玉的楚辞创作和《九边》的文学特色。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屈原与楚辞。
1.屈原及其楚辞创作。
回忆:屈原的人生经历。
理解:屈原的作品及其真实性。
2.楚辞的起源和文体特征:楚辞名称的起源。
理解:楚辞与赋的区别。
应用:①楚辞体的一般特征;②楚文化因素与楚辞的产生有关。
(2)《离骚》,这是“从古到今的删减,绝对是出彩的”。
1.《离骚》的意义及其创作时间。
理解:①《离骚》标题意义辨析;(2)分析《离骚》的创作时间。
2.《离骚》永恒的精神价值。
应用:《离骚》的思想内容。
3.《离骚》艺术成就应用:《离骚》艺术成就。
(三)屈原的其他作品。
1.清新幽静的“九歌”:九歌的内容。
了解:九歌的内容。
应用:《九歌》的艺术表现风格。
2.朴实无华的《九章》
记住:九章的内容和创作时间。
应用:《九章》的艺术表现特征。
3.田文介绍与招魂:田文概况。
应用:招魂的艺术特色。
(4)宋玉。
回忆:宋玉和他的创作。
明白:九边标题的意思。应用:《九边》的思想艺术特色。
编辑建议:
来参加《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课程的辅导吧。
2014年自学考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免费视频播放历年自学真题。
自学考试时间调整考试机会减少如何高效备考?
早一天学习,早一步毕业。2014年,网络家教是一个热门举措!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学生投稿,如有侵权或对本站有任何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联系邮箱(1296178999@qq.com)反馈。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本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标签: 先秦文学史中国古代考试大纲 上一篇:2014年自考美学考试大纲 下一篇:2014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试大纲秦汉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