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是南北文学与初唐诗歌的合流。
一、学习目标和要求。
本章主要论述初唐诗歌。
学习要求:①深刻理解隋代文学的过渡性;(2)把握初唐诗歌创作概况;(3)深刻理解初唐五律的定型观念;④重点掌握“初唐四大家”、张的诗歌创作。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隋代文学。回忆:①隋朝文学作家由北齐、北周旧臣和从梁、陈进入隋朝的文人两部分组成;②卢思道的《从军》;③薛道衡的《昨日之盐》;④杨迪皇帝《春江花月夜》两首诗之一;⑤匿名告别。
应用:隋代文学的过渡性。
(二)贞观诗与“初唐四大家”
回忆:①李世民《辽东山夜近秋》;②余士南的《蝉》;(3)上官仪《洛帝入月》;④王绩的《野望》;⑤初唐四大家及其代表诗歌。
了解:①子宫上体;②王绩的诗境。
应用:①官方机构的创新与局限;②“初唐四大家”诗歌创作的不同个性特征。③杜、、沈、宋。
记住:“文章四友”。
了解:①杜初春游金陵鹿城;②宋·文志《杜大愚令》;(3)沈建起《与杜源外审字越岭》。
应用:沈松的诗歌创作与五言律诗的塑造。
④和张等。
回忆:①陈子昂的一生;②《吴中施思》。
理解:①陈子昂的《三十八感(二)》和《幽州城楼上》;(2)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
应用:①陈子昂诗歌的特点;(2)张《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
第二章盛唐诗人。
一、学习目标和要求。
本章主要论述盛唐时期的诗歌流派。
学习要求:①把握盛唐诗歌创作及其诗派的整体成就,在诗歌中体悟盛唐精神;②重点考察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的诗歌创作。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背记: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1)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的回忆:①王维生平;②孟浩然生平;③山水田园诗派;④王蒙。
理解:①王维《秋山居》《吴欣怡》;②孟浩然《过客旧村·赠张丞相洞庭湖·夏日南亭思辛·建德江夜泊》;3裴迪的花紫港;④楚桂的渔湾;⑤刘奋旭《晚秋寄长江孟浩然》。⑥张子荣《落霞归舟夹江》;⑦长剑,破山寺后的佛教隐居处。
应用:①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表现特征;②禅宗影响与王维诗歌的空静美;③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表现特征;④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不同艺术特色。
(2)王翰、王昌龄、崔豪等英雄诗人:王昌龄的人生思想。
理解:①王翰的两首凉州诗(上);(2)王昌龄《七兵记》(2)、两首楚塞诗(1)、五首长辛求慈诗(3);③崔豪的黄鹤楼;④的《论听董打旗杆与别良剑》;⑤祖勇《王记门》。
应用:王昌龄七首独特边塞诗的特点。
(3)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记住:“高岑”。
理解:①高适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2)高适的行、宋下缉、听风笛上缉;③岑参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4)岑参的《西征太傅路经》、《天山雪歌送小志进京》、《论迎使者进京》。
应用:①高适边塞诗的表现特征;②岑参边塞诗的表现特征;③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不同艺术特色。
第三章李白。
一、学习目标和要求。
这一章是重点内容。
学习要求:①了解李白思想性格与诗歌创作的关系;②着力把握李白诗歌创作的独特个性和艺术成就;③了解李白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对李白及其诗歌的理解:李白的人生经历、思想性格及其诗歌创作。
应用:①李白乐府诗的创新意识;②李白歌咏诗独特的艺术个性;③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4)李白乐府歌行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唐代歌行的贡献。
(二)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应用:①李白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②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四章杜甫。
一、学习目标和要求。
这一章是重点内容。
学习要求:①了解杜甫思想性格与诗歌创作的关系;(2)着力把握杜甫诗歌的历史性质、律诗的创作成就、沉郁的艺术风格、文学成就;③了解杜甫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杜甫及其诗歌的诗史性质。
理解:①杜甫的人生经历、思想性格及其诗歌创作;②杜甫新题乐府。
应用:①杜诗写实手法;②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
(二)杜甫的诗。
理解:“傲体”的常规诗。
应用:①杜甫绝句的艺术特色;②杜甫写律诗的成就。
(3)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沉郁顿挫。
应用:①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②杜诗集的体现;③杜甫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五章大理诗词。
一、学习目标和要求。
本章集中论述了魏、刘长卿、顾况、李逸的诗歌。学习要求:①充分了解大理诗歌的社会背景和诗歌创作的基本风格;②重点考察魏、刘长卿、顾况、李益和“大理十大才子”的诗歌创作。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理解:①大理诗风的过渡性;②大理诗歌的共同艺术特征。
①魏和刘长卿。
理解:①魏的诗歌创作分为前期和后期;②刘长卿的心态及其诗歌创作。
应用:①魏后期诗歌的艺术特色;②刘长卿诗歌的艺术特色。
(2)大理十大才子。
记住:“大理十大才子”。
理解:“大理十大才子”同样出名的原因。
应用:“大理十才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顾况、李逸。
理解:①顾况诗歌的主要体裁和风格;②李益的七行边塞诗最为著名。
应用:①顾况诗歌的特点及其对元子和韩萌诗派的影响;②李益诗风的两重性。
第六章中唐诗歌。
一、学习目标和要求。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中唐时期的诗歌流派。
学习要求:①掌握中唐及其诗派诗歌创作的整体成就;(2)深刻认识中唐诗歌的创新,认识中唐诗坛是唐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③重点考察子怡、元稹、韩愈、孟郊、李贺、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理解:诗歌从元到体。
(一)元子诗派。
背记:自以为是的人生。自封的诗歌分类。元稹的一生。
理解:自封诗歌创作的理念。《元与体》。张继、王建的乐府诗。
应用:①自拟讽刺诗区别于闲适诗、感伤诗、杂诗的特点;②元稹讽刺诗、艳情诗、悼亡诗的不同特点。
(二)韩萌诗派。
回忆:①韩愈的一生;②孟郊生平;③李贺的一生。
理解:①韩孟诗派诗歌创作的基本倾向;2首《苦吟》;③“长吉身”。
应用:①韩愈诗歌的艺术特色;②孟郊诗歌的艺术特色;③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3)刘禹锡和柳宗元。
回忆:①刘禹锡的一生;②柳宗元生平。
应用:①刘禹锡诗歌创作成就;②柳宗元诗歌的独特性。
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一、学习目标和要求。
这一章主要论述李商隐的诗歌。
学习要求:①全面掌握晚唐诗歌整体创作概况;②注重掌握李商隐诗歌的艺术成就;③准确把握晚唐时期杜牧与许浑、贾岛、姚合等诗人的诗歌创作。
二、考核知识点及考核方式。
理解:晚唐诗歌的艺术特征。
①李商隐。
回忆:李商隐的一生。
理解:①李商隐的政治诗;②李商隐的无题诗。
应用:①朦胧美在李商隐无题诗中的主要体现;②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杜牧、许浑。
回忆:①杜牧的一生;②“小杜丽”。
理解:①“二十八字史学理论”;②许浑《金陵怀古》。
应用:杜牧怀古诗的特点。
(3)贾岛与姚合。
记住:贾岛、姚合是晚唐“苦吟”的著名诗人。明白:“武侠风格”。
应用:①贾岛诗歌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②姚合诗歌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
(4)皮日休、卢桂蒙、部空等。
理解:①皮日休诗歌创作概况;②晚唐其他现实主义诗人,如聂、杜沟河、罗隐及其代表作品;③陆桂梦和他的秘书空是诗歌创作的概况。
第八章唐代散文。
一、学习目标和要求。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中唐古文。
学习要求:①了解和掌握唐代古文运动的起因;(2)准确把握韩、刘的古文理论;③重点掌握韩愈、柳宗元散文创作的成就;(4)了解晚唐讽刺杂文的主要作品。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唐代散文发展的总趋势。
(一)古文运动。
应用:①唐代古文运动的起源;②韩、刘的古文理论。
(2)韩、刘的散文。
应用:①韩愈古文创作成就;②柳宗元文学散文的艺术风格。
(三)晚唐讽刺杂文。
理解:古文运动的衰落。
应用:晚唐讽刺杂文的主要作品。
第九章唐传奇、俗与变文。
一、学习目标和要求。
这一章主要讲述唐传奇的小说。
学习要求:①掌握《唐传奇》的发展历程和各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2)注重掌握唐传说的艺术成就和影响;(3)准确理解唐代俗语和变奏。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唐传奇小说。
了解:①唐传说;(2)唐传奇与六朝传奇的区别。
应用:①唐传奇的开端及其代表作;②盛唐传奇及其代表作品;③唐传奇及其代表作家作品的衰落期;(4)唐传奇对艺术成就的希冀及其影响。
(2)对唐代俗与变的理解:①俗;②变文。应用:①口语化的内容和特点;⑦编文的题材、内容和特点。
第十章唐五代代词。
一、学习目标和要求。
本章主要讨论晚唐时期的五个代词。学习要求:①深刻理解词的起源和早期文人词的创作;②着力把握文听云、韦庄、花间词派的创作特色;③注重掌握冯延巳、李煜等南唐诗人的创作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背记:①《曲子词》;②词与现代诗歌在体系上的明显差异。
(一)这个词的起源。
背记:“诗”。
理解:①关于词的起源;②文字与音乐的密切关系;③敦煌曲子词;④早期文人词。
应用:敦煌曲子词与早期文人词的不同特点。
(2)温庭筠与文华词派。
回忆:①温庭筠的一生;②魏庄生平;③“文薇”。
理解:①花间集;②中介语学校;(3)“文字是多彩的家庭”。
应用:①闻词的艺术特色;②韦庄词的艺术特色;③闻词与魏词在艺术表现上的异同;(4)花间词的风格及其对后世词的影响。
(3)李煜与南唐诗人。
回忆:①冯延巳的一生;②李煜的一生。
理解:李坤词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
应用:①南唐词与西蜀词的主要区别;②冯延巳词的艺术特色;③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艺术风格的不同。
ⅳ评估大纲及实施要求说明。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自学考试大纲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和自学考试的特点确定。其目的是指导和规定个人自学、社会救助和课程考试的命题。
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和深度,规定了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用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和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是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自学考试大纲是学习和考核的基础,教材是学习和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和范围,教材内容是对大纲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拓展和发挥。课程内容可以在教材中体现出一定的深度或难度,但教学大纲中的考核要求必须适当。
教学大纲应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基本一致;教学大纲中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一般应纳入教材。另一方面,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可能在大纲中没有体现出来。(注:如推荐教材,部分内容与大纲要求不一致的,以大纲规定为准。)
三、关于自学材料。
本课程考试全国统一命题使用的教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编著,陈虹、张凤仪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四.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指导。
本大纲的基本要求是根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确定的。课程的基本要求还规定了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对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要部分。因此,基础课程内容的掌握和课程考核的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主要内容。
为有效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帮扶,本大纲已注明课程重点或难点,章节内容重点或难点一般在章节基本要求中注明。
这门课有7个学分。
根据成人自学考试的学习特点和考试要求,自考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阅读本大纲,明确考核内容和目标的范围,了解试题类型。
2.按照本大纲规定的考核要点,结合指定教材每章后的思考问题,认真研读教材,防止偏离教材的倾向。
3.《文学史》课程不同于《文选》课程,更注重联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考生要理清脉络,把握本质,避免死记硬背。
动词 (verb的缩写)社会援助要求。
1.社会助学生要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研读指定教材,对考生给予准确、严谨的指导。
2.根据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围绕教材给予指导,防止偏离教材。
3.指导考生根据考试目标和试题进行一定程度的练习,以适应考试。
4.学生援助和咨询的建议时间:40小时。
六、关于考试命题的一些规定。
(1)本课程的考试范围应根据本教学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确定。试题内容和材料取自指定的统一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编(一)》。
(二)所有试题的考核目标均以本大纲规定的能力水平要求为限。
(三)试卷的构成,应把握内容覆盖面、能力水平和难易程度。每个比例可以有3分以内的浮动范围。具体比例如下:
1.文学史各阶段比例:每张试卷必须涵盖先秦至隋唐五代各阶段,其分值比例一般为先秦25%,秦汉20%,魏晋南北朝20%,隋唐五代35%。
2.不同能力水平的比例一般为:背20%,理解30%,应用50%。
3.一般不同难度的比例是:容易20%,容易30%,难30%,难20%。
(特别说明:试题的难度水平和能力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完全等同。而且,在每一个能力层面,对于不同的考生来说都有不同的难度。)
4.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由于本课程注重考生对文学史现象的综合把握能力,主观题的比例应大于客观题。一般:主观测试60%,客观测试40%。
(4)适合本课程命题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解释性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关于各种问题的具体样式,请参考本教学大纲中的“[附录]问题示例”。
(5)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题数量应以中等水平自考考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回答全部试题的程度为准。
附录:问题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型要求,请在题型后括号内填写代码。错了,多选与否,没有分数)
1.汉代“四大”诗,属于中国古代典籍,是[]。
A.奇石。
C.朝鲜诗词d .毛诗词。
2.杜甫诗歌的基本风格是[]。
A.乔健君爽。
B.沮丧和挫折
C.郑达高华
D.清晰而奇怪。
二、选择题(每道题所列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请在题后括号内填入代码。错选、多选、少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1.墨子的写作特色是[]。
A.可视化推理。
B.奇妙而神秘的想象。
C.句中韵散结合。
D.朴实无华,造句,用俗语。
E.从小到大,甚至类比圆周率,一步步推理。
2.晚唐诗歌创作的审美取向是[]。
A.把悲伤的一面当成美丽。
B.把悲伤和凄凉当成美。
C.以淡泊之思为美。
D.美而精致,美而深沉。
第三,解释问题。
1.吴越春秋2。古文运动。
第四,简答题。
1.简述《九歌》的艺术特色。
2.简述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
动词 (verb的缩写)论述题
1.论曹操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2.论唐传奇小说的艺术成就。
附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纲要(一)》自学考试由文史专业委员会根据全国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自学考试(本科)要求组织编写。2011年3月,国考委文史专业委员会组织对教学大纲进行了审查。
参加《中国古代文学史自学考试大纲(一)》编写的有:南开大学陈虹教授、张凤仪教授、赵霁教授、查洪德教授、孙克强教授,山东大学孙唐雪教授,北京大学刘春瑞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胡明主持评审,华东师范大学谭帆教授、南开大学陶木宁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张国兴研究员出席评审并提出改进建议。
编辑建议:
来参加《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课程的辅导吧。
2014年自学考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免费视频播放历年自学真题。
自学考试时间调整考试机会减少如何高效备考?
早一天学习,早一步毕业。2014年,网络家教是一个热门举措!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学生投稿,如有侵权或对本站有任何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联系邮箱(1296178999@qq.com)反馈。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本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标签: 隋唐文学史中国古代考试大纲 上一篇:2014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试大纲魏晋南北朝文学 下一篇:2014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