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传播效果研究(上)
一、学习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研究,可以明确传播效果研究的基本课题,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和发展,了解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和制约因素。(学习内容将在下一章讨论。)
二是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基础课题。
(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和类型。
1.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
2.根据发生的逻辑顺序和表达的阶段,认知、态度和行为的交流效果。
3.大众传播的社会效应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环境认知、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与维护、社会行为的示范。
4.沟通效果的各种分类。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基本内容。
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2.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
3.信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4.沟通技巧和效果。
5.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
6.宏观传播效果研究。
(三)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意义。传播效果研究的实用性和实用性。
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一)传播效果研究的出现。
1.传播效果研究的出现以及媒介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历史环境的关系。
2.传播效果的研究经历了三个时期:(1)“魔弹理论”(即“目标理论”)时期;(2)“有限效果论”时期;(3)“新效果论”时期。
(二)早期的“魔弹论”。
1.“魔弹理论”(或“皮下注射理论”、“靶点理论”)的概念及其要点。
2.“魔弹理论”的背景。“魔弹理论”的错误。
(三)“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应理论”。
1.“沟通流”的概念。“传播流”研究的三大成果。
2.拉扎尔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的主要理论发现是:(1)“倾向优先”假说;(2)“选择性暴露”假说;(3)“意见领袖”和“两极沟通”。传播效果分为“强化”、“结晶”(澄清)和“改变”。
3.卡茨等人的人际影响。
4.罗杰斯的创新普及。
5.“传播流”研究的焦点与有限效果模式。
(4)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说服性传播的意义。Hovland和有说服力的沟通。说服效果与传播者、信息内容、说服和呼吁的方法以及接受者的个人和社会属性密切相关。用于说服性交流的实验心理学方法。
(e)“使用和满意度”研究。
“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基本观点。赫尔佐格和伯里森的研究。
“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新进展。
对“使用与满意度”研究的评价。
(六)宏观效应理论。
1.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对“有限效果理论”的批判。有限效果理论的局限性。
2.20世纪70年代后宏观效应理论的各种模型和假说:“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沉默的蜗牛?quot假设。”培养“假设”。编解码研究。
3.宏观效应理论的共同特征。
第三部分是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和制约因素。
(一)传播主体和传播效果。
1.学科的“检查”和学科定位。
守门人在沟通效果中起导向作用是一个重要机制。“守门人模式”要点。
2.信息源的可信度效应:可信度效应的概念。公信力的两个基本要素:(1)传播者的公信力;(2)专业权威。
3.“睡眠效应”(sleeper effect)的概念。可信度低的来源产生的信息处于“睡眠”状态,其效果的显现与可信度的负面影响之间的关系。
(二)沟通技巧和沟通效果。
1.“单面提示”和“双面提示”:单面提示和双面提示的意思。两种方法的优缺点。Hovland等人的双面“免疫”效应。
2.“明确结论”和“将结论纳入材料”:两种方法分别产生的效果。两种方法有效性的一般结论。
3.“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情”是说服者用来打动对象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之间的区别及其效果的有效性。
4.“警铃效应”(恐惧诉求):“警铃”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敲响警钟”的双重功能。Dzhanis等人
(3)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
1.传播对象的概念。
2.意见领袖的角色:意见领袖的概念。意见领袖的基本特征。Katz等人测量了意见领袖的三个标准。
3.群体所有权和群体规范的影响:群体所有权和群体规范的含义。凯利等人的相关研究成果。
4.接受者的个性与传播效果:说服力的概念。扎尼斯的“自信假说”。
第三,评估知识点。
(一)传播效果研究的概念、意义和类型。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传播效果研究的出现。
(四)早期的“魔弹理论”
(e)“传播流”研究和“有限效应理论”。
(6)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七)“使用与满意度”研究。
(八)“新效应论”。
(9)传播主体和传播效果。
(10)沟通技巧和沟通效果。
(十一)船舶对象和通信效果。
第四,考核要求。
(一)传播效果研究的概念、意义和类型。
1.记忆:(1)传播效果研究的双重意义及其两个基本方面;(2)传播效果划分的三个层次;(3)大众传播的社会效应分为三个层次;(4)传播效果的各种分类。
2.理解:区分传播效果和大众传播效果的不同层次。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1.记忆:(1)传播主体和传播效果研究;(2)传播的内容和效果研究;(3)信息载体与传播效果研究;(4)传播技术与效果研究;(5)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研究;(6)传播效果的宏观研究;(7)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理解:传播效果研究基础学科的具体内容。
(三)传播效果研究的出现。
1.记忆:(1)传播效果研究出现的媒介背景和社会环境;(2)传播效果的研究经历了三个时期。
2.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表明,人们理解传播效果的深化过程。
(四)早期的“魔弹理论”
1.熟记:(1)“魔弹理论”(“皮下注射理论”或“靶理论”)的含义;(2)《魔法炸弹理论》的背景。
2.理解:“魔弹论”的缺陷和谬误。
3.应用:用历史例子证明魔子弹理论的谬误。
(e)“传播流”研究和“有限效应理论”。
1.记忆:(1)“交流流”的含义及其研究成果;(lazarsfeld等人的理论发现(Katz等人的验证(4) Rogers的理论发现;(5)大众传播的“弱”“限”与有限效果模式的联系。
2.理解:从拉扎斯菲尔德、卡茨到罗杰斯的“传播流”研究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3.领悟:利用两极沟通(包括意见领袖)分析测试人际沟通案例。
(6)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1.记忆:(1)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的特点;(2)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的具体内容;(3)说服性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
2.理解:研究说服性传播效果的意义。
3.应用:媒体对说服性传播影响研究的具体应用。
(七)“使用与满意度”研究。
1.记忆:(1)“使用与满足”的研究角度和基本观点;(2)“使用与满意度”研究的发展;(3)对“使用与满意度”研究的评价。
2.理解“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意义。
3.应用:受众在“使用与满意度”研究过程中,在不同媒介中的具体表现。
(八)宏观效应理论。
1.记忆:(1)“有限效应理论”的局限性;(2)宏观效应理论的各种模型和假设;(3)宏观效应理论的共同特征。
2.理解:宏观效应理论的各种模型和假设的具体内容。
(9)传播主体和传播效果。
1.记忆:(1)主体“检查”的意义和效果导向;(2)来源可信度效应研究的内容;(3)“睡眠”效应(睡眠者效应)的研究内容。
2.理解: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传播效果的意义。
(10)沟通技巧和沟通效果。
1.记忆:(1)“一面提示”“两面提示”的研究内容;(2)“明示结论”和“将结论纳入材料”的研究内容;(3)“诉诸理性”和“诉诸情感”的研究内容;(4)“警报效应”(恐惧诉求)的研究内容。
2.理解:沟通技巧和沟通效果之间的关系。
3.应用:各种沟通技巧对受众有不同的沟通效果。
(11)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
1.记忆:(1)交流对象的意义;(2)意见领袖的作用;(3)群体归因和群体规范的研究内容;(4)接受者的个性与传播效果的关系。
2.理解:沟通对象和沟通效果之间的关系。
编辑建议:
快来参加《传播学导论》课程的辅导吧。
2014年自学《传播学导论》大纲。
免费视频播放历年自学真题。
自学考试时间调整考试机会减少如何高效备考?
早一天学习,早一步毕业。2014年,网络家教是一个热门举措!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学生投稿,如有侵权或对本站有任何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联系邮箱(1296178999@qq.com)反馈。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本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