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协同创新,提供更先进的科技成果。《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在行业中的主导作用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开展政府、行业、学术界和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攻克一批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成果转化”。根据哈佛商学院的统计,在影响美国科技和经济竞争力的诸多因素中,排名靠前的是“创业体系”和“大学体系”。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技成果中,高达70%诞生于高校。在中国,信息、生物和新材料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及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重大科技创新,大多来自大学。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重大科技创新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据统计,目前我国510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科研成果3万项,其中只有20%左右可以转化和量产,仅形成5%的产业规模,专利实施率不到15%,而发达国家高达70%到80%。未来,我国高校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抢占新一轮制造业竞争制高点为目标,积极参与政府、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与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创新战略联盟,形成综合创新优势,克服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难点。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创新型产业发展链中科学家(发明者)、风险资本家、制造商和销售商的有序组合和分工,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的有效融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资本化和产业化,将大学的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优势,鼓励科研人员在企业兼职,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并将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带回高校,以企业需求和利润的反馈推动高校科技创新。 创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使高校成为中国制造业腾飞的强大引擎。
。加快培养适应制造业强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中国制造2025》强调“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人才是强国战略的根本支撑,创新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的首要人力资本。20世纪被称为“美国世纪”和“人力资本世纪”,美国现代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人才优势。为了实现“在制造业主要领域引领创新,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构建世界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的目标,中国需要数百万创新型人才。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摇篮的作用,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构建跨学科的教育体系,培养大量具有信息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并将自身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相结合,为强国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动力。目前,要完善从R&D、转型、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批工程创新培训中心,实施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业优秀工程师培养计划。此外,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明确行业需求,完善课程体系,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才、技术技能和复合型人才
。怎样才能成为强国?从国外的一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就需要在科技上得到发展。只有提高教育水平才能实现,高等教育是实现强国的基础。那么通过教育成为强国需要哪些方面呢?
积极引领全社会形成深入人心的创新文化。创新是竞争力的核心,是推动社会升级的不竭动力。《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把创新放在制造业整体发展的核心位置,改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协同创新”。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知识创造和创造的转变,首先要培育创新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文化氛围。高校不仅拥有众多的自然科学、高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的教学科研人员,而且拥有一支强大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队伍,能够在创新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高校可以利用各种平台向公众宣传创新精神,倡导“倡导创新、容忍失败、支持冒险、鼓励主动”的新时尚,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提出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容忍学生在创新中的错误。要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培养他们的法治思维,引导人们认识到创新是对现有成果或范式的深化和突破,学会用法律手段解决创新中的问题。推广品牌理念,引导全社会树立品牌意识,尊重知识产权,维护创作者权益,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促进和培养质量意识,引导各行业以质量为生命,确保初级原材料生产、高附加值终端产品制造和售后服务各方面的良好质量,以质量信誉增加市场份额,提升“中国创造”的魅力。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学生投稿,如有侵权或对本站有任何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联系邮箱(1296178999@qq.com)反馈。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本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标签: 专升本专升本学校专升本常见问题 上一篇:学历文凭为何含金量下降 下一篇:创业教育也是一种新型教育